逆周期因子引导预期 人民币汇率全线上扬

 5月31日,在市场充分知悉中间价报价模型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全线上扬,双双大涨逾400个基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65个基点,报6.8633,创5月18日以来新高。

 “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举措起到了引导预期的作用。”受访专家表示,人民币汇率将表现出明显的走强态势。

 5月31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即涨逾百点,盘中震荡上行,16:30报6.8210,创去年11月以来新高,较上一交易日涨400个基点。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升破6.82、6.81、6.8、6.79、6.78、6.77六道关口,盘中一度创半年新高至6.7677。

 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看来,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引入,摊薄了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两个因素对于中间价的决定作用,其政策意图是希望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能够更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减少顺周期行为。

 汇率根本上应由经济基本面决定:一方面,美元整体走弱;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出口同比增速明显加快,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在招商银行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看来,美元从5月份开始加速下跌,再加上昨日晚间欧央行暗示可能退出QE带动欧元走强,美元进一步承压。同时,在美元指数已显示颓势的时候,加息和缩表的预期也不能重新令美元创出新高。

 “此次中间价报价机制调整被市场视为支撑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补涨、并使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的信号,从而在市场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民生银行高级分析员应习文对记者表示,而离岸市场深度较小,也更为敏感,其反应更为剧烈,可能是因为拥挤交易引发离岸人民币资金面趋紧。

 受离岸人民币需求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香港离岸人民币隔夜HIBOR涨1573个基点至21.07933%,为1月6日以来新高。

 谢亚轩表示,4月以来美元指数明显回落,但人民币中间价受制于低迷的收盘汇率未走出强势,似乎的确呈现“顺周期性”。近期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措施即可视为对这一缺陷的弥补。

 据谢亚轩统计,从4月初开始,美元出现一轮比较明显的回落,美元指数从4月7日的100.71回落至5月5日的98.75,降幅达1.95%。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仅由6.8949升到6.8884,升幅仅为0.09%;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不仅没有相应走升,还从6.8993贬值到6.9000。

 因此,据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透露,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商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型设置予以矫正,已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中间价形成中有所反映。

 在谢亚轩看来,这个“有所反映”体现在:2017年5月11日至26日,美元指数由99.6579回落至97.4092,降幅达2.26%;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由6.9051升至6.8698,升幅达0.51%;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由6.9035升至6.8610,升幅达0.62%。

 在“收盘价+一篮子+逆周期调节因子”的新机制下,“预计短期内这会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强,而在下半年,如果美元重新走强,新的机制也会缓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平安证券宏观分析员张明表示,相比于之前“收盘价+一篮子”的机制,新机制下人民币对篮子货币汇率可能更加稳定。

 

打印文本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